成都新经济发展剑指全国第一梯队

报修电话:400-666-1443 ,15311484933 (同微信)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» 新闻资讯 » 成都新经济发展剑指全国第一梯队
新闻资讯
成都新经济发展剑指全国第一梯队
  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17-12-26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359         返回列表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分享到:

成都新经济发展剑指全国第一梯队 400-666-1443


自1996年美国《商业周刊》首提“新经济”以来,新经济迅速席卷全球,不断重塑世界经济结构、改写国家竞争格局。

11月9日,成都市召开新经济发展大会,系统地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成都市发展新经济的战略规划:聚焦“六大新经济形态”、构建“七大应用场景”,成都给出新经济“成都定义”。

成都是最适合发展新经济的城市

哪些城市的新经济发展最具竞争力和潜力?日前,赛迪顾问发布了《2016-2017年中国城市新经济竞争力年度报告》(简称《城市新经济报告》),评价结果显示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位列2016年中国城市新经济竞争力前三名,中西部城市中,成都新经济竞争力排名第一。

成都科技人才资源富集。拥有56所高等院校,30余家国家级科研机构,318家军工企事业单位,近500万各类人才,在大数据、5G、机器人等领域人才储备丰富。人才可获得性中西部第一,在海归吸引力上升最快城市榜单中排名第三。成都是全国人口第四大城市,拥有西部广阔市场腹地。成都人消费观念强,消费理念前卫,互联网理财、旅行订购、网络购物等使用频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成都地域文化基因独特。无论是世界最早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和纸币“交子”等发明创造,还是成都人对新生事物的敏锐度、包容度、接受度,都为新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厚滋养和创意源泉。

六大新经济形态 成都构建新经济产业体系

基于成都资源禀赋、人才储备、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,成都确立了重点发展数字经济、智能经济、绿色经济、创意经济、流量经济、共享经济“六大新经济形态”,构建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。

数字经济:2016年,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数字经济体,而成都的数字经济发展在国内一直具备优势。成都将加快发展资源型数字产业、技术型数字产业和服务型数字产业。特别是在加快发展技术型数字产业方面,将率先开展5G网络试点,大力推进信息终端、下一代互联网IPv6芯片和系统设备等关键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。

智能经济:预计到2025年,我国智能化市场规模将达5万亿元,成都将主要在大力推动智能制造、智能服务以及大力研发智能产品三方面着力。积极引导企业用新技术、新模式、新业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。

绿色经济:根据工信部预测,到2020年,仅绿色制造业规模就将达10万亿元。绿色经济必将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新引擎。成都将从推动绿色资源的转化利用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、积极推动绿色生活三个方面发力,并给出了产业方向:生物材料、石墨及碳素材料等关键性、战略性新材料,新能源汽车、分布式能源、光伏能源、再生能源等产业,以及大气、水、土壤监测及污染治理技术研发和装备制造产业。

创意经济:在这个领域,成都将大力促进知识创造、大力推动创意设计、大力发展创意体验。

流量经济:在未来发展中,谁能控制流量和入口,谁就能赢得发展主导权、占领竞争制高点。成都将从提升流量承载力、控制力、运作力上,发展流量经济。

共享经济:成都将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共享经济、生活性服务共享经济及公共性服务共享经济。值得一提的是,成都市将进一步打破信息壁垒、制度障碍,重点推动政府闲置资源和能源、交通、通信等领域公共设施资源共享。

5000亿元 成都勾画新经济发展蓝图

根据规划,到2022年,成都将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,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、场景培育地、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,建成最适宜新经济成长的新型城市。新经济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,新经济总量指数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。(据11月18日《香港商报》


 

相关新闻

成都:新经济的土壤越来越肥沃

成都洪泰智造工场CEO李强强近日告诉记者,公司总部洪泰基金正考虑加大在成都的投资,布局新的业态。他说,洪泰的这个想法源于成都市委召开的一个会议。

李强强所说的这个会议,就是日前召开的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为主题的“成都市新经济发展大会”。在大会上,成都市委提出,要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经济工作的新思想,推动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,在中高端消费、创新引领、绿色低碳、共享经济、现代供应链、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、形成新动能。

去年从北京落户成都的洪泰智造工场,产业定位为智能智造产业服务商,正是成都市委决心大力发展的新经济业态。李强强认为,这些新政策措施的推出,将使成都新经济发展的土壤越来越肥沃。

从萌芽到起步,成都新经济发展经历了10多年。近几年来,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,以及人才引进、创新创业共同作用于电子信息、生物医药、金融商务、文化创意等领域,一批“双创”种子和初创高科技企业迅速成长,成都新经济进入“蓄势待发”状态。

目前,成都市新经济总量指数、发展指数、竞争力几项主要指标,以及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数字金融等新经济代表行业在全国城市位居前列,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和较大的发展潜力。2016年,全市拥有各类研发机构965家,科技进步贡献率约63.4%,发明专利申请量近两年平均增长33.7%。以科技型企业、潜在独角兽企业、风投机构为主角的新经济组织异军突起。伴随“双创”热潮,从孵化器到众创空间,再到创新生态营造,各类新兴市场主体迅速增长,近两年全市新登记科技企业24396家,潜在独角兽企业31家。2016年,全市新经济产业增幅超过10%,战略性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1%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为8446亿元。“互联网+”和大数据技术快速衍生叠加出科技服务、科技金融、网络视听、数字经济、新媒体等新兴业态。

5年前从北京到成都创业的“海归”周涛,正好赶上成都新经济发展的好时光。5年里,周涛先后创办了数联铭品、数之联、数联医信三家大数据方面的企业。目前,企业发展势头都非常好,每年营业收入的增幅都在50%以上,市场估值近4亿美元,已成长为潜在的“独角兽”企业。

说起成功的因素,周涛的看法与李强强一致:成都发展新经济的土壤很肥沃。周涛总结为两点:一是成都有电子科大等诸多电子信息方面的科研院所,在生物医药、大数据、5G、机器人等领域人才储备丰富;二是成都对创新创业企业的包容和支持。从给优惠到给机会,支持是全方位的。

周涛介绍说,在最困难的起步阶段,企业得到了政府“及时雨”般的资金支持和优惠政策,包括房屋租金补贴、“千人计划”“双创”项目补贴等;在企业度过种子期进入成长期且有稳定的产品时,政府又给予了许多宝贵的发展机会,比如在建设一些公共服务平台的时候,政府优先考虑他们的新产品和解决方案。如今,他们的产品已在当地工商、金融、审计、食药监等诸多部门广泛使用。“如果没有政府的尝试,创新型企业可能难以和那些有名的大企业竞争,永远没有机会。成都对初创企业和新生事物的敏锐、包容和接纳心态,是我感觉最温暖的地方。”

参加完成都市贯彻十九大精神新经济发展大会的李强强,又找到了新的政策支撑。“成都市提出,要推动科研设备、试验室、小试中试车间和生产线共享开放,实现从创意到样品的突破,解决从技术研发到小批量生产、批量生产和扩大规模问题……这些政策正是初创企业所急需的。”

事实上,成都市关于发展新经济的政策十分丰富,包括洪泰智造工场在内的新经济组织都可以找到对应的政策。成都市委提出,将以研发新技术、培育新组织、发展新产业、创造新业态、探索新模式为基本路径,营造有利于新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,推动新经济加快发展,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,尽快实现新旧动能的平稳接续转换,推动经济发展“量”与“质”的双重跃升。

基于资源禀赋、人才储备、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,成都市提出将重点发展数字经济、智能经济、绿色经济、创意经济、共享经济等“六大新经济形态”,构成具有成都特色的新经济产业体系。

为使“六大新经济形态”茁壮成长,成都市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、推进科技创新创业、推进人力资本协同等多个方面着力,培厚新经济发展的市场沃土。

成都市的目标是,用5年时间,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,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、场景培育地、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,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。2022年新经济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,新经济总量指数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。

虽然距离目标还有不小差距,但人们从这几年“蓄势待发”的状态看到了“动能爆发”的希望,从一个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中找到了达成目标的信心。除数联铭品、洪泰智造外,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也是一个很好的标杆。这家2012年才开始创业的企业,今天已成为行业准“独角兽”企业,他们自主研发出全球首款量产VR一体机,拥有300余项专利,AR专利数量位居中国第一,仅仅5年时间,已成长为中国VR/AR行业的领头羊,市场估值近5亿美元。(经济日报·中国经济网记者 钟华林 11月20日《经济日报》01版


 

成都:以全球视野引领新经济浪潮

当2017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、小米投资生态年会、香奈儿2018早春发布会、中国科幻大会和第四届中国(成都)国际科幻大会、第四届成都创意设计周等活动于11月初“扎堆”举行时,科技界、设计界、时尚界和科幻界的目光都聚焦到了中国成都。

聚光灯下的成都,在11月9日召开了一场意义十分重大的新经济发展大会。在这次大会上,成都向全球亮出了发展新经济的目标,即到2022年,成都将基本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新经济产业体系,成为新经济的话语引领者、场景培育地、要素集聚地和生态创新区,建成最适宜新经济发育成长的新型城市。新经济产值达5000亿元以上,新经济总量指数排名进入全国第一方阵。

聚焦新经济 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探新路

事实上,在进入万亿级规模后,成都已越来越多地聚焦“新经济”,并将加快发展新经济、培育新动能,实现可持续发展,确定为甩开追赶者、赶超领跑者的有效路径。

未雨绸缪,高瞻远瞩,成都着眼于新经济的布局早已有之,而探索前进的步伐则在2017年迈得格外坚定而有力。

11月9日,成都新经济发展大会明确,发展新经济是成都推动城市战略转型、经济变道超车、重塑竞争优势的重大抉择。成都必须树立全球视野,准确把握全球新经济发展大势,充分发挥科技人才资源富集、消费应用市场庞大、地域文化基因独特的比较优势,坚定不移发展新经济,为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来。

优势叠加 最适宜新经济发展的城市

自1996年美国《商业周刊》首提“新经济”以来,新经济迅速席卷全球,包括中国在内的新经济策源地和新经济活跃区已经形成。而在这一进程中,成都正以得天独厚的叠加优势,在全球版图中打下鲜明的“成都烙印”。

赛迪顾问日前发布的《2016-2017年中国城市新经济竞争力年度报告》显示,中西部城市中,成都新经济竞争力排名第一,得分超过杭州、武汉、天津、南京等城市。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城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高翔看来,由于区位条件、创新资源、产业基础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叠加,成都是最适合发展新经济的城市之一。

基于更多的维度来观察,成都所获的良好国际评价、“蓉漂”队伍日渐庞大、西部金融中心建设提速、潜在独角兽企业异军突起等优势,都使成都具备了发展新经济的良好基础。

激活创新 成都新经济发展活力无限

方向已明确、“家底”亦点清,成都将如何发展新经济?

新经济发展大会提出了“以新技术为驱动、以新组织为主体、以新产业为支撑、以新业态为引擎、以新模式为突破”的五条路径,聚焦数字经济、智能经济、绿色经济、创意经济、流量经济、共享经济“六大新经济形态”;大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,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、科技创新创业、人力资本协同,以及大力推进消费提档升级、绿色低碳发展和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,构建“七大应用场景”。

此次大会无疑为成都新经济发展、构建新经济生态圈提供了更为积极的信号。(据11月20日香港《文汇报》